耕地保护助推乡村振兴--专家观点

2024-01-03 15:11:58

专家观点一
 
 
关于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报告人:高 飞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处长)
 
黑龙江省始终坚持把黑土地保护工作作为一项政治责任与战略使命,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黑土地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做到五个“强化”:强化守牢红线的使命担当,保护长效机制逐步建立;强化数质并重的国家立场,占补平衡制度有效落实;强化完善规范的创新理念,耕地保护范围不断拓展;强化科学有序的规划引领,耕地后备资源保用统筹;强化见行见效的政策宣传,加强耕地保护凝聚共识。下一步,将围绕“四个”维度系统加强黑土地保护:从政治维度看,处理好顶层设计与组织实施的关系;从经济维度看,处理好约束惩戒与奖励激励的关系;从科技维度看,处理好传统方法与数字赋能的关系;从社会维度看,处理好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的关系。黑龙江省把保护黑土地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在地上,为坚决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展现龙江担当,体现龙江作为,贡献龙江力量。
 
 
 
 
专家点评一
 
 
点评人:杜国明
 
(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黑土地,不止是保护传统意义上的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保护,还要保护“黑土”。当前母质等部分黑土成土要素没有明显变化,但是气候变暖明显、微生物作物加剧导致土壤有机质分解加速;草原草甸、森林等植被被粮食作物取代,枯枝落叶大幅减少,这一方面导致有机质含量降低,另外也恶化了水土保持能力,导致黑土层面蚀、沟蚀。东北黑土土壤耕种只经历了几十年时间,土壤物质循环的动态平衡没有达到,容易造变薄变瘦变硬等问题。基于上述问题,建议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加强部门合力。黑土地保护涉及自然资源、农业、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要做到同台唱戏,形成合力。二是进一步完善适合黑土地保护的政策体系,加快完善生态补偿、轮作休耕等制度,通过数字赋能,加强科技创新,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三是处理好保护和保障发展的关系。黑土区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在不断变化,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耕地比例不断提升。对于黑龙江,黑土地保护的关键是质量和生态保护。保护的核心是在利用中保护。如何在利用中保护,调动土地利用的各种主体加入到耕地保护的大军中,是一个长久之策。
 
 
专家观点二
 
 
耕地保护赋能乡村振兴的湖湘实践
 
报告人:李建国
 
(湖南省耕地保护“帮帮团”团长、省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处长)
 
按照“耕地资源整体格局优化配置要实现‘南增北稳’”思路,湖南省大胆改革创新,探索了一条耕地保护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一是耕地规划赋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广阔舞台。以《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明确乡村振兴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湖南省耕地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把具体要求落实到地块上,推进村庄规划的差别化编制、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同时,通过明确耕地保护的七大核心指标、正确处理五大空间关系助力乡村振兴的资源空间;建立了耕地保护“一张图”、“天空地网”来保障乡村振兴的规划管控。二是耕地要素赋能,为乡村振兴备足良田沃土。落实“两个平衡”,实现耕地数量连年净增;统筹高标准农田和集中区改造“两大工程”,实现耕地集中连片;统筹山上山下两个区域,山上的不稳定耕地与山下的“恢复属性”地块进行置换,优化耕地空间分布;抓住“剥”“用”两个环节,建立全省“耕作层银行”,引导耕作层从资源向资产转变。三是耕地文化赋能,为乡村振兴丰富力量源泉。接力传承文化底蕴深厚的湖湘耕地文明,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湖湘田园风貌,挖掘弘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耕地文化元素。
 
 
 
 
专家点评二
 
 
徐小黎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总规划师)
 
按照“耕地资源整体格局优化配置要实现‘南增北稳’”思路,湖南省大胆改革创新,探索了一条耕地保护赋能乡村振兴的新路子。一是耕地规划赋能,为乡村振兴提供广阔舞台。以《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明确乡村振兴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湖南省耕地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把具体要求落实到地块上,推进村庄规划的差别化编制、分类推进乡村振兴。同时,通过明确耕地保护的七大核心指标、正确处理五大空间关系助力乡村振兴的资源空间;建立了耕地保护“一张图”、“天空地网”来保障乡村振兴的规划管控。二是耕地要素赋能,为乡村振兴备足良田沃土。落实“两个平衡”,实现耕地数量连年净增;统筹高标准农田和集中区改造“两大工程”,实现耕地集中连片;统筹山上山下两个区域,山上的不稳定耕地与山下的“恢复属性”地块进行置换,优化耕地空间分布;抓住“剥”“用”两个环节,建立全省“耕作层银行”,使耕作层从资源变资产。三是耕地文化赋能,为乡村振兴丰富力量源泉。接力传承文化底蕴深厚的湖湘耕地文明,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湖湘田园风貌,挖掘弘扬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耕地文化元素。
 
 
专家观点三
 
 
守护壮美广西良田沃土 筑牢乡村振兴发展“耕”基
 
黄晓辉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耕地保护监督处、田长工作处处长)
 
广西以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为导向,因地制宜开展耕地保护,实现稳定耕地总量、优化耕地布局、压实地方耕地保护责任重要任务,达到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共赢效果。全面推行耕地保护田长制,强化耕地网格化动态监测监管;建立耕地保护激励机制,调动保护耕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压实地方责任,严格落实耕地用途管制制度,有效增加耕地面积。作为全国重要粮食产区和产销基本平衡区,广西尊重自然地理格局,优化农业种植空间;建立耕地分类分级保护,完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完善涉农补贴制度,提高种粮护地的积极性;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激活设施农业用地,助力设施农业发展。广西将继续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以良田沃土,夯实“耕”基,筑好粮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
 
 
 
 
专家点评三
 
 
王庆宾
 
(中国国土勘测规划院耕地保护研究所副所长)
 
广西耕地保护以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为统领,为我们提供了耕地保护治理的广西经验。2023年底到2024年,是新时期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建设的关键节点,相关政策研究需要坚持系统观点,从制度体系上创新突破。重点把握几个重大变化:变化一:实践中耕地保护内涵由广义上包括耕地流向耕作层未破坏的其他农用地在内的耕地生产能力保护,转为了依据现状调查的耕地地类保护;变化二:耕地保护的主要矛盾由建设占用,转为了农业结构调整;变化三:耕地保护管理对象由占用耕地的建设用地单位,转为了实施国土绿化的地方政府、设施农业用地经营者、流转耕地改变地类的社会资本方等全口径管理;变化四:耕地保护由获取符合要求的补充耕地指标与严格耕地占补平衡管理的矛盾,转为了补充的耕地长期稳定利用和各类日常占用的矛盾;变化五: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由前期严格划定与地方预留发展空间矛盾,转为了日常刚性保护和合理调整的矛盾;变化六:耕地布局由数量增加驱动下的空间无序增减,转为了微观上如何 “山上”和“山下”、宏观上南北方耕地空间布局优化;变化七:设施农业用地政策由保障生猪养殖等特殊用地支持,转为了耕地保护和保障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关系的矛盾。
 
 
专家观点四
 
 
乡村振兴背景下杭州耕地保护机制创新与治理实践
 
方献明
 
(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 副总督察)
 
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主阵地,是推动共同富裕、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坚实保障。杭州借助数智赋能,通过理清账本、明确责任、智慧监管三大措施,有效遏制“非农化”“非粮化”现象,还原了耕地的本质属性、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筑牢了粮食生产的基础,奠定了乡村振兴的基础。2010年以来,杭州市建立和完善耕地补偿激励机制,以“谁保护谁受益”为原则,市级补偿资金由1.04亿元/年提高到6.47亿元/年,实现中心城区向周边区县市耕保补偿资金的转移支付,增加了农民的种粮收入、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水平,有力推动乡村振兴。大力推进“百千万永农集中整治”、多田套合和土地综合整治,通过土地整治有效破解耕地“碎片化”“低效化”等问题,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提高耕地质量、提升机械化耕作水平,在更好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造血”机制,实现乡村和农民增收,塑造了更健康、更可持续、互促互利的城乡关系,支撑乡村全面振兴。
 
 
 
 
专家点评四
 
 
靳相木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土地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土地与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杭州市的耕地保护机制创新与治理,跳出耕地看耕地保护,把耕地保护置于乡村振兴、新型城市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和国家总体安全的大格局中统筹把握推进。用好三大政策工具智慧嵌套,用好用足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政策工具,运用数字信息技术实现智慧监管,全面实施田长制,严格非农用途管制;用好用足耕地保护补偿政策工具,调动农民参与耕地保护的内生动力;用好用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政策工具,探索建立了空间尺度刚性管控、时间尺度动态优化的耕地保护实施机制。建议杭州加大探索力度,探索农业生产内部成本外部化问题,比如人才成本、村集体公共设施使用成本不计入农业生产成本。探索农业空间标准单元设计指南,在农业空间标准单元内,系统考虑要素匹配、耕地保护、承包地流转、农业设施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布局等,为乡镇和村庄规划编制提供指南。
 
 
分会场总结报告
 
 
郧文聚
 
(自然资源部土地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主任,二级研究员,中国土地学会耕地红线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首席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工程技术专家)
 
提出构建新时代更高水平的耕地保护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一是明确稳定耕地资源空间格局是国土空间治理的唯一优先项;二是坚持耕地保护“三位一体”和“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十六字方针;三是牢记耕地保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乡村振兴,为了可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四是夯实基础,编制耕地保护专项规划,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五是加快机制创新,有效治理“非农化”“非粮化”,维护群众利益;六是加大投入,建设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挖掘耕地资源三重价值,实现“南增北稳”;七是用好先进技术手段,及时有效监督预警动态变化。
 
 
 
 
来源:中国土地学会订阅号
 
内蒙古不动产调查登记与估价协会 版本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2002-2016
蒙ICP备16005709号-1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1129号


电话:0471-6242678 传真:0471-6242500
地址: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日盛茂街三中西墙 邮编:010000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